第11章 第五次战役(4)血染临津江南滩岸(2 / 2)
而这次战役,沿江布防的韩军第1师、英军第29旅等部,是在“撕裂者行动”中突破第38、第50军汉江防线后一路打上来的,战斗作风较前硬朗得多,组织防御的手段和战术也有所改进。
以前“联合国军”在临津江主要采取据江岸而守的传统战法,防御阵地没有什么纵深,一旦突破江防,整个防御体系很快就会瓦解,而这次防御虽也注意了对江河水障的利用,但并不是简单地沿江岸布防,而是将主阵地放在距江岸数公里的弥弛寺、绀岳山一线高地的斜面。
对高浪浦里渡口凸出的江湾三角地带,则以绵密火力加以控制,使志愿军一过江就会陷入这一平坦、狭小、背水的火网地带,在炽烈火力下遭受重大杀伤。
此外,担任防守任务的“联合国军”部队还向江北派出多支警戒巡逻分队,采取积极攻击姿态:
一面实施侦察、搜索,查明志愿军部署和进攻准备情况,一面采取阻滞行动,挤压志愿军前方地域,使江防主阵地与志愿军攻击部队之间拉开20~25公里的距离,大致相当一夜行程,使得志愿军发起进攻时,不得不过早展开部队,难以对江岸主防御阵地实施突然袭击。
4月19日,64军接到第19兵团下达的战役预先号令。曾思玉向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提出,64军及炮8师开进道路仅一条公路,步兵尚未进入冲击出发阵地,炮兵也尚未进入射击阵地,来不及准备,有仓促作战的问题,想多要一天时间。
杨回复:这是全局问题,就不要提意见了。
和杨得志通完电话后,曾思玉立即乘车赶到第一梯队师,命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迅速跑步进入冲击出发阵地。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梯队师勉强赶到,才按志司规定时间发起进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