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笑里藏刀!(2 / 2)

加入书签

所以,李义府建议,迁徙河西一部分百姓入三州,以庭州都重点倾斜。至于前面迁徙囚徒之事,人实在是太少了,实在是杯水车薪。

当然,除有大规模的军州屯田外,还应该联合当地的百姓,开垦大量的烽铺屯田。解决生活所需,自力更生,以维持稳定和边防安全。按照我军的规制,镇戍地可耕者,人给十亩以供粮,边军将士的土地必须得到保证。而且,还应该以庭州为中心,建立军防线,划定戍卫区。

我朝设立屯田制,目的是以益军储,但要让保障西域自给自足,还需要商贸交易进行补充。因此,朝廷每年还要向西域输出丝绸等商品,以弥补屯田戍边的生产不足。李义府算过一笔帐,每年朝廷要补贴二十万匹绢,粮一百九十万石。以五年为期,则可保证将六成土地开垦出来。五年之后,逐年递减,按照每年递减一成半,直至安西都护府能完全自给自足为止。

而为屯垦和商贸,道路通畅是最重要的前提,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要在东天山南北的屯田区,沿线设置的烽堠、驿站等,充分保障了西域交通畅通。除了便于垦田和商贸,还有军事上的考虑,我朝在西域的人马毕竟不多,增援又有沙漠隔绝,道路难行,道路好了,兵马可朝发夕至。除了之外,还要加强三州的城府、烽火台数量,以便防御作战使用。

屯垦区人口密集,屯城规模较大,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也能进一步促进了安西都护府的商业贸易的繁荣。这些地方,作为商贸的中转站,便于唐军购买军马、粮食、军装、生产工具和日常用品。年头一多,必然形成城镇,十数年后或可成为县城,那不管迁徙的百姓,还是化胡为汉的西域百姓,都可过上安稳的生活,我朝牢牢把控区域的主动权。

陛下不是说常说么,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而生,由此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

李承乾又看向长孙无忌、上官仪等臣工,见他们都点头,没有异议,也是笑了!

“李少詹事,这个事,你琢磨了多长时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