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新问题!(2 / 2)

加入书签

刘祥道觉得,永祯一朝有些冗官了,很多事明明一个人能做,但现在要三个人做,效率低,耗费大,是一件很浪费的事。

大唐的冗官情况,是建国时就有的问题,所以上皇在贞观初年,用房玄龄、侯君集裁汰京官七百余人,全国的官员数量也不过七千之数。

而到了永祯二年,内外官员九品以上共有一万三千四百六十五人,几乎翻了一倍。加上了吏员,总数最高达到了三十六万八千六百六十八人。

把刘祥道的奏疏交给长孙无忌和李恪:“你们看看,说说自己的意见。”

长孙无忌看过后,将奏疏递给李恪,随即言道:“大唐的冗官,原因有很多,这是个历史问题!”

其一,当年,高祖晋阳起兵,一路高歌猛进,拿下关中之地,除了用兵之外,便是因为授官。用官帽套住那些隋朝的官吏,把他们招揽到自己麾下,武德朝爵位泛滥,也是这个原因。高祖为安置这些人,致使州县数量超过隋朝时期的两倍,于是地方上有了“十羊九牧”的说法。站在高祖当时所处的环境来说,他的选择是非常睿智的,高祖就是靠战场取地和收服人心,取得的天下。

其二,蒙荫入仕。很多官吏的子弟,走的都是这一条路,一个官员五六个儿子,原本一顶官帽能决绝的事,现在就要五六顶,甚至子孙多得,还要翻一番。这些人出身官宦之家,学识、见底都不是一般的读书人能比的,他们能更好的适应官场的生态,又有裙带的关照,所以升迁也快。现在,朝中五品以上的官员,有超过五成,都是蒙荫这条路上来的。

其三,军功!大唐以武立国,重视军功,很多将军的子嗣,也都因为父辈的功劳,在小小年纪就得到了勋官,长大后则会转为正式官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