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赞周朝货币演进(2 / 2)

加入书签

人物评价:周文王以仁政治国,被孔子赞为“三代之英”,后世也把他当成“内圣外王”的典型。他创作的《周易》是中国最早的经书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周公旦,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旦一生功绩卓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辅佐武王:周文王死后,周公旦协助武王伐纣灭殷。武王九年,周公以正使辅佐武王起兵伐纣,东进至孟津观察诸侯反应。武王十一年,周公旦与太公望夹辅武王,率兵车等再会诸侯于孟津,东伐纣至牧野,作《牧誓》激励士卒。最终纣王自焚而亡,周公手持大钺护卫武王,昭告天下,革殷之命,兴周之祀。

摄政践祚:武王灭殷第二年,武王忧劳成疾,病危时周公设立三坛,秉璧执圭,以穆卜于周之三先王,愿以身为质子代替武王,祷告后将卜辞藏于金縢。次日武王病愈。武王十七年冬十二月武王崩,成王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总揽百官之事,并在皇门召诰诸侯,说明自己代成王摄政的本意,稳定了国内政局。但管叔、蔡叔等散布周公有不臣之心的流言,并与武庚等发动叛乱。周公率军东征,诛杀管叔,流放蔡叔,平定了叛乱。东征胜利归师后,周公留在毕地辅佐成王,让长子伯禽代封于鲁地。

营洛分陕:为监管新征服的东部土地与部落,周公遵循武王遗命,于成王七年二月乙未使太保召公至洛地堪舆土地,三月周公亲自前往营建洛邑,称此地为天下之中。成王十四年,洛邑建成,周公作五宫,设立明堂,营建宗庙,迁九鼎于此,并作《召诰》《洛诰》等。为稳定东部殷商故地,周公旦与召公奭决定在陕原树立界石,将周朝划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周公管理陕原以东,召公管理陕原以西。

制礼作乐:周公在摄政期间,改定正朔,设立明堂之礼以分别尊卑,诸侯各自率领党属部族汇集王庭,各归其位。他继承上古法令,改革前代制度,纂成《周礼》,万邦和谐,诸侯纷纷来朝拜。成王成年后,周公还政成王,又作《多士》《毋逸》二篇劝诫成王。

周公旦所制定的礼乐制度,被后世儒家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他的言行多散见于《尚书》《史记·鲁周公世家》《史记·周本纪》《逸周书》《竹书纪年》等书中。其对周朝的稳定、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文化、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