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6大明税改的尝试(2 / 2)

加入书签

在这四条考核标准里,容貌长相压倒了能言善辩、书法以及文章才学等条件,排在了前面,可见颜值对考试选拔的重要性。

唐朝的诗人罗隐就因长相不如人意而屡试不第,史称“十试不第”。

同朝代的诗人、词人温庭筠也因为长相问题,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郁郁不得志。

还有就是一甲第三名的探花,其实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称号是南宋才开始出现的,而在此以前,唐朝就已经有了“探花郎”。

只不过那时候的探花并不是考试名次的代名词,而是一种殊荣。

自从唐代以后,每一榜进士都有探花使,也称探花郎。

探花使由年轻俊美的进士担任,负责在琼林宴上选出,到各名园采摘鲜花,并且赋诗迎接状元,因此得名探花。

当时的探花郎不是一甲第三名,只是年轻、英俊的美少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