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论语公冶长第11章 论刚之真谛——欲望与刚强的博弈(1 / 2)
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孔子感慨地说:“我未曾见到真正刚强的人。”有人回应道:“申枨算是刚强的。”孔子却说道:“申枨这个人欲望繁多,又怎么能够称得上刚强呢?”
在此,“刚”这一概念蕴含着深刻而高远的意义。它绝非仅仅是指身体上的勇敢或性格上的强硬,而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坚定、稳固且不可动摇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使一个人在面对道德抉择、艰难困境、外界压力以及各种诱惑时,能够坚守正义、秉持原则,毫不动摇地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和信念。
“未见”并非是孔子目光狭隘或见识短浅,而是他以极高的标准和严格的要求来审视“刚”这一品质。他所期待的“刚”,是一种纯粹且毫无瑕疵的精神境界,并非一般人所表现出的短暂的勇敢或固执。
“欲”在此处特指那些过度的、不合理的、超越了正常需求和道德规范的个人欲望。这些欲望往往围绕着物质享受、名利地位、虚荣自负等方面,使人的心灵被蒙蔽,注意力分散,无法集中精力追求更高尚的道德和精神目标。
“焉得刚”中的“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强烈的否定态度,他认为一个被众多欲望所困扰和支配的人,是无法达到真正刚强的境界的。因为欲望会削弱人的意志力,使人在关键时刻为了满足私欲而放弃原则和正道。
孔子通过与他人的这一番对话,极其精准且深刻地阐述了他对于“刚”这一品质的独特见解和极高要求,同时也揭示了欲望对达成刚强品质的阻碍和破坏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