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论语雍也>第3章 好学之范——颜回的千古遗风》(1 / 2)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鲁哀公怀着对学问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关切,向孔子发问道:“在您众多的弟子当中,究竟谁能称得上是最为好学之人?”孔子神色庄重,语气诚恳地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堪称好学的典范。他从来不会把自己的怒气迁移、发泄到不相干的人身上,这便是‘不迁怒’;并且他能够做到坚决不重复犯下曾经出现过的过错,此为‘不贰过’。只可惜啊,他命运不济,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世!到了如今这个时候,再也没有出现像他这样好学的人了。”
在这里,“哀公”指的是鲁国的国君鲁哀公。作为一国之君,他对人才的关注反映了对国家治理和发展的思考。
“迁怒”,其中“迁”有转移、迁移之意。“怒”指愤怒、恼怒的情绪。“迁怒”就是把自己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愤怒,毫无道理地发泄到其他无辜的人身上。这种行为反映了一个人在情绪管理上的无能和缺乏自制。
“贰过”,“贰”有重复、再次的意思。“过”即过错、错误。“贰过”意味着重复地犯同样类型或性质的错误,表明一个人在自我反思和改正错误方面的不足。
孔子通过对颜回“不迁怒”和“不贰过”这两个突出品质的阐述,为鲁哀公清晰地描绘了他心目中好学之人所应具备的重要特质。这不仅是对颜回个人的高度评价,也为后世树立了关于好学的明确标准和榜样形象。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