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第195章 软文带货与笔仗(2 / 2)
王祖才年轻看不出来,但王毓德眼光何等老辣,只读两遍他就发现王文龙虽然表面上用客观的语气在描写整个过程,但是整篇文章里却一直隐含着吹捧女子纺织厂的思想。
王毓德越看越生气,他觉得王文龙的思想完全是走上了邪路,这种女子纺织厂虽出于好意,但其实是有损妇女名节,思索再三便点起蜡烛,展开稿纸,开写文章反驳:
“禁溺女之风,若地方强加教导,明正典刑,则为正道;若要女子抛头露面,工作算计,大乱礼法,非所应倡也。即使存生,贞洁有亏,名声难守,是害女也!女子固不明此理,似王建阳公此等名仕却如何不辩!静观先生反为之摇唇鼓舌,是何意哉……”
伴随着王文龙在福州生产油墨和蜡纸,福州的蜡板印刷技术后来居上,已经成为福建地区廉价印刷品的生产中心。廉价印刷促进了本地的报行迭代进化。
此时的福州市面上已经有五份月销量三百以上的报纸,时事新闻、天气物价、海外掌故、抄经佛理,报纸的内容也趋向复杂化,市民渐渐养成看报的习惯。
而《旬报》作为福州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王文龙的《溺女现象追踪》系列报道一出立马就引起全城讨论。
紧接着其他的声音也就出现,最有声量的是福州名仕王毓德在《仓山诗丛》上发表的一篇与王文龙争锋相对的文章。
发出王毓德文章的报纸是福州本地的仓山诗社所办,最开始只是一篇登载诗社社员们集会诗文的社内刊物,但是因为销量很好现在这报纸已经开始市场化运营,模仿《旬报》的组织模式,分成编辑印刷等等部门,报纸的受众则是本地的士大夫阶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