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崇祯的猜忌(2 / 2)
百姓背负苛捐杂税,苦不堪言,甚至暗暗期盼陈胜吴广之流的出现……
这,这和三国时期,东汉末年相比,似乎也强不了多少了……赵无忌已经很低调地在捷报中,刻意将击破的贼军数目由一万三,压到了八千,就是为了避免战功太过辉煌,引起崇祯的猜忌,然而温体仁的一句话,却还是成功地挑动了崇祯那颗多疑的帝王之心。
身为皇上,首要的任务便是平衡,制衡,无论是武将还是文臣,并不是越能干越好,若是臣子能力太过强悍,功高震主,那迟早都是一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韩信,岳飞,当朝的徐达都是典型的例子。
前两者下场都很凄惨,徐达更是在身患背疽的情况下,被朱元璋赐食蒸鹅(据说得了背疽后,吃蒸鹅容易加重病情。)徐达含泪吃下蒸鹅后,当晚就去世了。
赵无忌治政有方,成绩出色,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府县兴旺发达;他还是草原上最强大的部落之一,察哈尔部的摄政王,可谓有强援在外;而今他又显示了自己的赫赫武功,以六千乡勇,击破八千精锐贼骑……
这样一个逆天的存在,目前需要的已经不是提拔,而是适当的打压,否则,这样一个耀眼的臣子,对每个帝王来说,已经不再是助力,反而是威胁。
崇祯一直以贤明君王自诩,他相信,自己不是那些昏君,手下臣子,越有能力越好,不过,赵无忌如今羽翼已丰,势力已成,确实是不宜再提拔他了,否则再过个几年,恐怕他又是一个朝廷差遣不动的辽东李成梁!
想到这里,崇祯顿时沉吟不语,温体仁见状,知道自己的言语已经奏效,于是又说道:“赵无忌人才难得,不过年纪尚轻,老臣明白皇上对他的爱护之意,老臣以为,不妨让他在知州之位多加打磨几年,对他本人是大有好处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