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理想(1 / 2)

加入书签

建兴九年(231年),在诸葛亮上表弹劾李严时,诸将排名,魏延仅在刘琰之下,已经是军方二号人物。

而且刘琰并不带兵打仗,以交谈议论见长,他之后和魏延曾发生争执,此时诸葛亮帮了谁呢?

答案是帮了魏延,诸葛亮公开批评刘琰“言语虚诞”,并将其直接遣送回了成都,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绝对不是打压,而是有相当程度的信任的。

史书记载可能会说谎,但战线和战史不会,袁熙在蜀国北伐历史中,发现了很有意思的事情。

公元230年,魏延千里奔袭,取得阳溪大胜,这是诸葛亮北伐期间,唯一不是诸葛亮亲自领军的大胜,也是战果最大的一次。

而这整个过程,除了最终地点不是长安以外,都几乎是后世子午谷奇谋的翻版,也说明这次行动的方案,是得到了诸葛亮承认的。

魏延因此大功,在第四次北伐担任主力,五次北伐更是担任前军主将,直到第五次北伐诸葛亮五丈原病逝前,魏延在蜀军中的地位。一直仅次于诸葛亮。

相比之下,杨仪官职不仅远在魏延之后,且从未有统兵打仗的经验,若诸葛亮病逝,魏延接掌军权名正言顺,怎么也轮不到杨仪。

而且以诸葛亮性格为人,会因为自己将死,便一改之前的态度,在还有司马懿虎视眈眈的情形下,搞内斗刺激掌握关键前军位置,且被自己看重魏延吗?

还是最重要的一点,论资格,魏延是使持节,是能够直接处死杨仪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