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买自行车 下(2 / 2)
很多政策都是先在某地区或某企业试行,在逐步推进,没问题后,最后出台文件全华夏整体统一推进,所熟知的1956年实行八级工制度,其实很多地方或工厂早已展开。
所以在1957年以前参加定级的工人,工资一般都很高,因为那时候七级、八级工没有名额限制,审核机制也没有后来那么严。
特别是1952、1953年参与定级的,手上有一定技术的工人基本每年都能连着升级,三年学徒工出来有可能是一级工,不过更多的是二级、三级工,一到三级都是厂子里考核,四级以上都是由劳动部的有关部门来考核了。
30岁上下有可能是五级工,也有可能是八级工,并不稀奇。一个万人大厂,当时的八级工大概有一百大几十号人,参考孙红雷主演的年代剧《大工匠》,里面有介绍。
到了1958年,这批高级工正当年,工人在连续升级显然不可能了,四级工以下还好说,在往上就极其困难了,开始限制名额,加强技术考核、年限要求等等。
到了1963年劳动部下发了《关于一九六三年职工升级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到了1965年更是暂停升级,以至于到了七八十年代,造成八级工奇缺无比,病逝的加上退休的,只有减量没有增量,后来返聘了一些。
傻柱和同年龄的工人相比,外快不算,工资基本是垫底的存在,贾东旭上墙的时候,不管易中海在怎么压制,他至少也是一个五级工,从原剧中贾家的摆设就能看出生活不错,书架上一排的书,缝纫机、收音机、台灯等等。
秦淮茹就有点倒霉了,她情商、智商都可以,家里墙上更是有一张她参加劳动竞赛的劳模奖状,可惜评级停了,工资只能拿2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