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之谜(2 / 2)

加入书签

前推三百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古代春天的修禊日),四十多位东晋名士应东道主会稽内史王羲之邀请,亮相于会稽山阴兰亭,饮酒、写诗、观山、赏水。

那天,魏晋以来显赫的家族差不多都到齐了:王家、谢家、袁家、羊家、郗家、庾家、桓家。而且,东晋旷达、清雅、飘逸、玄远的时代气质使得这次聚会完全丧失了政治色彩。可以说,这次聚会是生命的、内心的、山水的。这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聚会。

此日风和日丽,东晋名士宽袍大袖,偎花依草,列坐于曲折、清澈的溪流边。荷叶轻托酒杯,信自漂流,到了谁的跟前,谁就要现场作诗,如作诗不成,便要罚酒。

王羲之等二十六人现场写出诗歌,王献之等十六人没写出。写出作品的二十六人成诗三十七首,汇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序,是为千古第一行书《兰亭序》。这幅书法作品写于珍贵的蚕茧纸上,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之”字有二十多个,但没有一个重样的。该作品是王羲之微醺后写的,醒后再写其他作品,终不可超越。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有一个曲折的故事:

从《兰亭序》诞生之日,到唐贞观年间,已近三百年。此时真迹辗转到越州永欣寺老僧辨才手里。他是高僧智永的弟子,智永是王羲之直系后人。智永死前,将祖传的《兰亭序》传给辨才。后者视若珍宝,将其藏在禅房屋梁边的暗洞里。

李世民得知《兰亭序》在辨才手里后,急召其来长安,问真迹下落。

辨才口风很严,说自己确实在师父那里见过该作品,但后来世间多乱,真迹已散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