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高考1977》发表(1 / 2)

加入书签

“异常艰辛的赶考之旅,一次动人的青春之歌。”川省名刊《青年文学》是这么形容《高考1977》的。

“燕大生倾力写作,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人。”

渝市日报用这个标题形容余切的作品和余切的事迹。

当地则侧重于余家三代忠烈,详细报道这个家庭为共和国流过的血,再话锋一转,谈到余切出川北上之后,必然继承该优良家风,“青山不改三峡情,浓浓报国愿”。

树典型是媒体的常用手法,这一套在四十年之后还能用下去,尽管时有翻车,但历久弥新、效用坚挺。

本地重磅大刊,原则上和《红岩》平级甚至稍高一级的《川省文学》也有心发表《高考1977》一文,他们没有抢到《天若有情》这篇中篇小说的首发权,其实也不在乎《天若有情》这篇文,他们在乎的,是不能错过高考的效应。

余切小说写的怎么样,是否是个名副其实的作家潜力股?还需要更多作品来支撑,但他本身的高考事迹已无需质疑,燕大1983级经济系录取名单为他作保。

这是个真货。他不会把符号“∑”抄写成“”。

《川省文学》,也将要转载余切的文章了,尽管不是那篇《天若有情》。《川省文学》是单月刊,最早到十月份能看到余切《高考1977》大作的出现。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是我先的,明明是我先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