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社会影响与态度改变(2 / 2)

加入书签

依从是一种相对温和的社会影响形式,它通常通过各种策略来诱导个体改变态度或行为。“登门槛”技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假设一个慈善组织的志愿者先请求居民签署一份支持环保的小声明,居民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要求而同意。之后,志愿者再提出捐款或参与更具体的环保活动的请求,由于居民已经做出了第一步的承诺,为了保持前后行为的一致性,他们更有可能同意进一步的要求。另一个例子是“低球”技巧,例如汽车销售员先以一个极低的价格吸引顾客,在顾客决定购买后,再逐步增加各种附加费用。这种技巧利用了人们在做出初步决定后的投入感和不愿反悔的心理。

总之,从众、服从和依从这三种社会影响类型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改变。理解它们的特点和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社会中的各种影响,同时也能更加明智地运用这些原理来引导他人的行为。

二、态度的形成与特点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它由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三个主要成分构成。情感成分涉及个体对对象的喜好或厌恶等情绪反应;认知成分包括对对象的信念、看法和知识;行为倾向则是个体对对象可能采取的行动意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环境在早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孩子从父母那里接收到关于道德、价值观和各种事物的初步看法。例如,如果父母重视教育,经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则展示对知识的追求,孩子很可能会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社会文化背景也对态度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规范、传统和价值体系,这些都会塑造个体对诸如性别角色、职业选择、社交礼仪等方面的态度。比如在一些文化中,集体主义被高度推崇,个体可能更倾向于将群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而在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中,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可能会成为更核心的追求。

个人的直接经验在态度形成中同样关键。通过亲身经历成功或失败、愉快或痛苦的事件,个体能够对相关对象形成深刻的态度。例如,一个人在多次尝试某种新运动后获得了乐趣和成就感,就可能形成对该运动的热爱态度。相反,如果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多次歧视,可能会对特定的招聘流程或行业产生负面态度。

态度具有一系列显着的特点。稳定性是其中之一,一旦形成,态度往往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不变。这是因为态度是基于个体的经验、价值观和信念构建的,具有一定的内在一致性和惯性。然而,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态度是绝对不可变的。当新的信息或经历与现有的态度发生冲突时,个体可能会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变。比如,一个一直坚信传统医学的人,在经历了现代医学成功治疗自身严重疾病的过程后,可能会对现代医学的态度有所改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