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三年有成(五)(2 / 2)
“砸锅卖铁”曾经是中原人形容厨具昂贵的词汇,而现在的锅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
年产五十万石的青津制铁所,在源州得到了进一步改良,年出钢量达到八十万石。就在前不久,由大肃人自己改装的第一艘铁甲飞剪船正式投入试航。
煤钢,造船这样的重型产业,在东瀛足足发展了几十年。源州以一隅之地承接过来,其运营动力正是来源于那座高耸于州府中心的另一座“洋务银行”。
银行建立之初,只有当地藩库注入的八百万两白银。
不过随着洋务官员,开明绅士的动员,将自己赖以为生的身价都存入到了银行之中,让它的本位资金很快超过两千万,开始吸引大量散户。
开业之初,银行打造了两亿圆的银币,同时发行了两亿圆派生货币,以及四亿圆铺币。整整八亿圆的启动资金,瞬间就让长年紧缩的市场活跃起来。
为了让人民更快的适应银行业务,乔银率先带头,让自家的纺纱场办理了第一批工资存折。工人们也很快弄懂了存折的用法,学会在银行取钱。
这样取钱,工人不用再看会计的脸色,能够体面地领取自己应得的报酬;会计也更方便对帐核算,传统的行会残余被彻底打破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