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论语八佾>第11章 孔子论或问禘之说》(2 / 2)

加入书签

1.高深学问的门槛

孔子对禘礼之说的回答方式,犹如一道醒目的警示,暗示了那些真正高深莫测的学问并非是能够轻而易举地为普罗大众所轻易理解和全盘掌握的。它犹如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需要攀登者具备扎实深厚的学识根基、历经岁月磨砺的修养沉淀以及对社会万象敏锐而精准的洞察力。这也郑重地提醒着我们,在那漫长而艰辛的追求知识的征途之中,必须怀揣着一颗敬畏之心,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有些熠熠生辉的真理犹如璀璨的星辰,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方能在那浩瀚的知识星空中捕捉到它们的光芒,领悟其深邃的内涵。

2.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孔子这种看似回避的态度,实则可能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中人们对待重要礼仪制度那漫不经心的轻慢态度以及肆意歪曲误解的痛心疾首的批判。在那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传承千年、承载着先辈智慧和社会秩序基石的传统礼仪制度,被无知者所忽视、被功利者所扭曲,使得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与迷茫。孔子借由对禘礼问题的回应,抒发了他对这种社会乱象的强烈不满和深深忧虑,呼唤着人们回归正道、重拾对传统礼仪的尊重与遵循。

3.治理天下的智慧

孔子将深刻理解和把握禘礼之说与治理天下这一宏伟目标紧密相联,这绝非是一种偶然的类比,而是蕴含着他对社会治理之道的深刻洞见。他深知,那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礼仪制度,绝非仅仅是空洞的形式和繁琐的程序,而是凝聚着人类社会数千年发展历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只有那些真正懂得并由衷尊重这些根本的原则和规范的智者,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理清头绪,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稳操胜券,从而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与和谐有序。

4.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

孔子通过那简洁而有力的指掌动作,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形象生动而又含蓄内敛的教育方式。他深知言传身教的力量,明白在教育和交流的过程中,仅仅依靠空洞的言辞往往难以深入人心,而适时恰当的身体语言和意味深长的暗示,却能够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心田,更深刻地触动他人的心灵,激发他们内在的思考潜能,引导他们独立自主地去探索真理的海洋,去领悟那些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刻哲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