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雍也:智仁之道,烛照古今—樊迟问知仁的深远启示(1 / 2)
原文: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智慧。孔子回答说:“致力于引导百姓遵循道义,对鬼神心存敬畏但又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可以说是有智慧了。”樊迟接着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先经历艰难困苦,然后才有所收获,这样就可以说是仁了。”
首先,“知”在这里通“智”,指的是智慧、明智。智慧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或聪明才智的展现,而是在为人处世、治理社会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正确判断和恰当行动。
“务民之义”中的“务”,意思是致力于、专心从事。“民之义”指的是百姓应当遵循的道义、正义。这要求领导者或有智慧的人将引导民众走向正道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敬鬼神而远之”,“敬”表示尊敬、敬畏;“鬼神”在古代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人们对其既有敬畏又有疑惑。“远之”并非是完全排斥或否定鬼神的存在,而是不过分依赖和沉迷于对鬼神的祈求与崇拜,而是将精力更多地放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和人事努力上。
樊迟请教仁,孔子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其中,“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人格品质。
“先难”,“先”指首先、优先;“难”意味着艰难、困难。这表示仁德之人会主动选择面对困难,勇于承担责任,不逃避挑战。
↑返回顶部↑